首頁 >國內 >

在文物里讀懂海南

文物修復師給銅釜緩蝕。本報記者 張茂 攝

亮出家底,展陳創(chuàng)新,文創(chuàng)賦能


【資料圖】

讓文物活起來

■ 本報記者 劉曉惠

編者按

中華文化博大精深,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,一件文物承載的就是一段厚重歷史。近年來,海南系統(tǒng)梳理文物家底資源,深挖文物背后的多重價值,通過不斷升級的文物呈現(xiàn)方式,讓文物“開口說話”,讓博物館綻放出新的生命力。海南的文物是如何“活起來”,如何“時尚起來”的?讓我們一起來解鎖。

在海南省博物館第14號歷史陳列展廳,有一枚小小的銀印每天吸引著眾多觀眾慕名而來。銀印雖小,卻承載了海南島的沿革變遷史,這就是20世紀80年代于樂東出土的漢代“朱廬執(zhí)刲”銀印。

文物是中華文明的親歷者、見證者、幸存者,每一件文物都因歷經(jīng)風霜而倍顯珍貴。我們從歷史的長河中,“打撈”起一件件文物,通過與它們“對話”,激活文物背后的文化密碼,從中窺見歷史軌跡,把握中華民族跳動的文化脈搏。

梳理家底 文物鮮活可觸

要想了解一座城,首先從博物館開始。走進海南省博物館,海南黃花梨、“華光礁Ⅰ號”沉船海撈瓷、瓊崖革命文物……上萬件可移動文物,生動地展現(xiàn)著海南獨特的地域、文化特色。

“這微縮的蔡家宅做得可真精致?!痹谑〔┪镳^,來自黑龍江的游客林煜美被瓊海蔡家宅的微縮復刻展品所吸引。人還未到蔡家宅,就已提前領略了蔡家宅中西合璧的匠心之美,她細細打量著騎樓風格的走廊、古香古色的中堂、雕花精致的門窗。光是在博物館里看,她就已癡迷于這座古建筑。

瓊海的蔡家宅、澄邁的李氏宗祠、??诘幕鹕矫窬印┪镳^是薈萃海南各地文物、民俗的萬花筒,讓市民游客一次閱遍瓊島山水,更多像林煜美一樣的游客,選擇走進博物館,在文物里讀懂海南。

文物是文化的載體。目前,海南共有不可移動文物4274處,國有文物收藏單位藏品187422件/套,多少海南故事藏于其中。

在眾多海南文物中,民族文物是一大特色;在民族文物中,黎錦又是最具特色的代表;而黎錦中,又以龍被為佼佼者。

海南省民族博物館里,珍藏著一件清雙鳳朝陽雙獅戲球圖三聯(lián)幅龍被,其底布為藏青色,整幅龍被構圖飽滿,色彩豐富而協(xié)調,繡有雙鳳朝陽、雙龍升天、雙獅戲球、仙鶴、鯉魚跳龍門、喜鵲登梅等圖案,堪稱海南龍被里的代表作。

然而,這樣精美的文物、精湛的制作工藝,因其制作過程復雜、耗時長,在20世紀曾一度面臨保護缺失、失傳的風險。

時移勢易,我省加快推進“保護利用好黎錦等非遺文化”工作,龍被不僅得到了很好的保護,其制作技藝也被還原,這份民族瑰寶得以傳承下去。

文物是先民智慧的結晶,它們結在深山,也鑲入碧波。四面環(huán)海的特殊地理位置,使得我省所發(fā)現(xiàn)的水下文化遺產(chǎn)數(shù)量居全國之首,共有124處,自五代至近現(xiàn)代沉船遺址或遺物點皆有發(fā)現(xiàn)。

在水下文物里,海撈瓷所反映出的文化和歷史價值不可低估。

不管是復刻的蔡家宅,還是工藝精美的龍被,抑或是高人氣的海撈瓷,海南文物正以更鮮活可觸的姿態(tài),讓更多的公眾更便捷、深入地享受到更多的文化成果,并將它們融入城市生活中去,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。

清廣彩開光阿拉伯文人物花卉紋碗。本報記者 張茂 攝

精心修復 文物煥發(fā)新生

在燈光的映襯下,博物館里的文物總是熠熠生輝。但多數(shù)人可能不知道,這些精致的文物剛出土時,有的帶著泥土又黑又臟,有的殘缺不全甚至面目全非,是文物修復師經(jīng)過繁瑣、枯燥、漫長的修復,才讓文物煥然一新。

在全省眾多的文物修復工作中,“華光礁Ⅰ號”算得上頭等大件。511塊船體構件、上萬件出水文物、十余年的修復周期,從2008年起,文物修復師們就在與時間較量,對沉船文物進行脫鹽、脫硫保護工作,對船板進行填充、加固、干燥、定型等,對船體進行三維模型建立。在修復師們的努力下,不久的將來,我們將看到一艘真實可觸的“華光礁Ⅰ號”,身臨其境感受南宋時期的文明風貌。

走出博物館,放眼瓊州大地,東坡書院、五公祠、文昌孔廟、秀英炮臺等眾多文物古跡,在滄海桑田中訴說歷史。

在??谑星鸷4蟮?9號,一座古墓坐落于此,它是清廉名臣海瑞的長眠之地。如今,以海瑞墓為核心建成的海瑞文化公園成為弘揚廉潔文化,開展廉政教育的新平臺。

海瑞一生清廉,剛正不阿,死后財物只有俸銀8兩、舊袍數(shù)件,留下了“海青天”“南包公”的美名。近年來,??谑袑H鹉惯M行修繕和改擴建,墓園用地面積從15畝擴建到76.22畝,建成海瑞文化公園。

2022年底,海瑞文化公園揭開面紗向群眾亮相,在此次改造中,園內新建成了具有瓊北民居風格的海瑞展覽館。漫步館中,可以感受聲、光、電、動畫等元素巧妙疊加的視聽效果,仿佛在與海瑞對話,走進海瑞跌宕起伏的一生。

海口市文物局局長王大新介紹,海瑞文化公園以海瑞墓為核心擴建,區(qū)域內建筑與自然景觀及文化主題融合,公園的園林綠化、游覽線路、景觀等有了更好的優(yōu)化,用現(xiàn)代科技保護歷史文物,更好地推進海瑞精神與時代共進、與人民共享。

一條老街,承載著歷史,也留存著一代代人的記憶。由水巷口拐入騎樓老街區(qū),在一派嘈雜聲中,你能體味一種新與舊相融所迸發(fā)的活力。一棟棟騎樓在拭去歲月蒙塵之后,宛若初見,讓人心生感慨。

對于中國科學院院士、同濟大學城鄉(xiāng)歷史環(huán)境再生研究中心主任常青來說,??隍T樓老街已如一位故友,騎樓老街的修復是他耗時最長的項目,歷時13年,如今仍在繼續(xù)。

在騎樓老街的修復里,處處體現(xiàn)著“新舊共生,和而不同”的設計理念。今天我們漫步老街,看到不同騎樓的樓體“跳動”著不同的顏色,有粉色、黃色的墻體,藍色、綠色的窗戶。有的本地市民會好奇,印象中騎樓都是單一的灰色,騎樓的修復是否離當初的模樣越來越遠?

其實不然,常青介紹,在歷史上,騎樓并不是灰色的外觀、色澤,恰恰相反它是一樓一色的。在修繕過程中,材料專家對老街的面層做了取樣分析,證實了歷史上騎樓是彩色的。“我們把騎樓修成彩色,體現(xiàn)了‘整舊如舊’,讓騎樓老街尋回了往日的色彩,也尋回本心,每一座騎樓都成了獨一無二的標志?!背G嗾f。

經(jīng)過修復,再生的不只是騎樓建筑本體,還有文化語境和民俗。如今,得益于修繕后的良好環(huán)境和硬件基礎,每到重要節(jié)慶,騎樓老街都會舉辦媽祖巡街等傳統(tǒng)儀式,整條街、整個騎樓片區(qū)的文化都復活了。

海南省博物館“南溟泛舸”陳列為觀眾打造沉浸式觀展體驗。本報記者 宋國強 攝

文旅融合 文物走入生活

近幾年,在我省“走出去”的文物中,海撈瓷可謂是人氣選手,不論到哪里展出都會收獲一批粉絲。

2020年8月15日,由省博物館主辦的水下文化遺產(chǎn)大展在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塞敦煌拉開序幕,開啟了一場大海與沙漠的跨時空對話。宋代青白釉刻花盤、元代青釉蓮瓣紋雙魚瓷洗、清代青花福祿壽三星盤……展出的海撈瓷種類豐富。

“經(jīng)過千百年的海水浸泡、沖刷,海撈瓷比起普通瓷器更多了一份耐人尋味的滄桑感?!薄斑@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繁華的歷史縮影!”……展出期間,海撈瓷大受喜愛。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主任李濤至今對那次展覽印象深刻。他說,應市民游客的要求,原本3個月的展期一延再延,直到來年的春節(jié)過后才落下帷幕。

看到該展覽在敦煌展出的火熱場景,山東青島、江蘇南通等地也紛紛向海南拋出橄欖枝,邀請該展走進當?shù)?,讓各地民眾一飽眼?!?/p>

海南不光通過文物“走出去”讓文物“活”起來,文創(chuàng)賦能,更提高了文物的生命力。

數(shù)字博物館、研學課堂、文創(chuàng)產(chǎn)品、文物表情包……新技術、新形式讓原本嚴肅的文物變得活潑,讓文物從展柜走入百姓生活,在年輕人中間掀起一陣陣“博物館熱”。

為了讓文物“走入凡間”,我省各大博物館積極使出新招數(shù)。中國(海南)南海博物館建立文化創(chuàng)意資源信息數(shù)據(jù)庫,開發(fā)“南海禮物”“華光礁I號”“南海拾貝”“耕海牧漁”“海上絲綢之路”多個系列,新增400余款文創(chuàng)產(chǎn)品;海南省博物館開發(fā)老船木、黃花梨、沉香、黎錦等系列產(chǎn)品,打造以“南溟子”形象為代表的文創(chuàng)產(chǎn)品。

“只要是我們館辦的展覽,展覽最后一部分一定是文創(chuàng)產(chǎn)品?!敝袊?海南)南海博物館館長辛禮學說,希望通過文創(chuàng)產(chǎn)品等方式探索博物館的無限可能性,帶動更多年輕人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,進一步促進文旅融合的深化。

總而言之,所謂“活”的文物,應該充滿青春活力、時尚元素、思考能力,把時代密碼銘刻進文物,讓歷史與未來的一次次握手,凝聚成海南自貿港文化基底的新力量。

關鍵詞:

責任編輯:Rex_28